《華嚴經》說: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,若能堅持於淨戒,是則如來所讚歎。」
《隨念三寶經》主張,成佛的修行路途上,佛法的修行路途,就是經由三個過程,
走向解脫:戒、定、慧。持戒,方能構成禪定的條件。
禪定,方能產生真正的智慧。智慧,才能使我們得到解脫。
然而,關於持戒,我們往往會有一系列的問題:
學佛一定要受戒嗎?
佛法不是要放下,為何要受戒?
受戒後犯了怎麼辦? 破戒怎麼辦?
這一些問題是很明顯跟戒律本身有關的,更深入的問題則會是:
為什麼我很難提起大乘的菩提心?
為什麼我學習密法禪修,好像效益不大?
為什麼我修持這麼久,都沒有得到什麼禪定?
這些問題,表面上看起來跟戒律無關,
實際上,都是因為我們對於戒律的力量、開、遮、持、犯,不了解所導致。
修行的法門分成三乘
藏傳佛法繼承印度佛法的主張,認為修行的法門分成三乘:小乘、大乘顯教、大乘密教(金剛乘),每一乘都有各自對應的戒律、持守標準、懺悔方式,討論這個主題的學科,稱為「三律儀」,是藏傳佛法高級學者很熱衷的課題,也為此寫下不少著作。
《律儀廿五頌》
《律儀廿五頌》是第六世夏瑪巴的著作:透過於二十五個偈子,簡易介紹了小乘、大乘與密乘戒律的根本,是康楚仁波切規定,在閉關房實修的行者每天都必須唸誦的內容。由於其言簡意賅,此門課程也完整的翻譯、並收錄了康楚所寫的《所知寶藏論》中,第五品的本頌文字內容:此品關注於討論三戒的詳細條目,可以說是噶瑪噶舉派中此主題的權威性著作。 《所知寶藏論‧第五品》的完整註釋,則將是不動教理苑高階學科的一門課程。
《律儀廿五頌》是解脫法堂的四門基礎課程之一,為不動教理苑和岡波林的必修基礎。